時間:2019-08-09 15:53:38 作者:johnnyl 瀏覽量:41
幾年時間燒掉幾百億后,出行領域的戰(zhàn)爭仍然未至終局,這一次下場的是騰訊。
但從“騰訊出行”的服務范圍中,不難窺得一絲端倪:既有GPS導航服務、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定制行車路線指引等傳統(tǒng)的在線地圖服務,也有“通過在線應用替他人安排客運服務”和“通過手機應用軟件提供出租車預訂服務”。
就在不久前,騰訊董事長兼CEO馬化騰控股的南京網典科技有限公司,對外投資了廣州祺宸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達到30%,廣州祺宸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為廣汽集團移動出行項目組組長蔣華。而廣汽旗下一款名為“如祺出行”的網約車APP已經處于內測階段,如祺出行由廣汽集團與騰訊、廣州公交集團以及其他投資者共同發(fā)起,投資額10億元,預計將在今年6月上線。如祺出行的誕生,被媒體評價為騰訊正在籌謀的“下一個滴滴”。
這成為騰訊重返大出行戰(zhàn)場的強烈信號,移動出行市場即將“變天”?
騰訊董事長兼CEO馬化騰再次發(fā)車!圖1
巨頭闖入戰(zhàn)場
騰訊打車這張新面孔剛剛露面,就像在剛平靜不久的湖面投下一顆石子,移動出行市場波瀾頓生。
對于近期注冊騰訊打車商標,騰訊方面回應記者稱,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計劃。而業(yè)內人士猜測,騰訊有很大概率采取與美團、高德類似的聚合平臺模式。此外的另一方式就是自己開始做網約車。
互聯(lián)網平臺自己做網約車難以避免的套路,是在初期不計成本地補貼用戶,通過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快速打開市場,并最終形成壟斷地位,利用規(guī)模效益獲取利潤。
這是騰訊駕輕就熟的ToC互聯(lián)網項目模式,也是當年將滴滴送上移動出行王座的“大殺器”。對于騰訊而言,想在滴滴一家獨大、市場格局已相對穩(wěn)固的網約車市場撬開一道裂縫,只需要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燒錢換市場的效果早已經得到驗證,出行領域過去幾年也一直沒有真正平靜。2012年底到2014年初的第一輪補貼大戰(zhàn)中,為了鼓勵乘客用微信支付,滴滴自己補貼給每個用戶5元,僅兩周時間就讓訂單量漲了50倍。當時,站在滴滴和快的背后的騰訊和阿里,投入了數以億計的真金白銀。
騰訊董事長兼CEO馬化騰再次發(fā)車!圖2
2015年3月,美國出行巨頭Uber闖入中國市場,再次打起了價格戰(zhàn),半年燒掉15億美元,迅速與滴滴形成分庭抗禮之勢。隨著背后資本逐漸失去耐心,Uber黯然退出中國,將大好市場拱手讓人。
2019年春天,偃旗息鼓已久的網約車補貼大戰(zhàn)戰(zhàn)火重燃。而滴滴的對手,從過去的快的、易到、搖搖招車、Uber變成了今天的高德、美團、哈啰和騰訊,體量更大,實力更強。
去年10月,阿里系的哈啰出行將業(yè)務線從共享單車擴展至網約車,業(yè)務覆蓋上海、成都、南京三地,新平臺還將接入出行和生活服務等領域的多平臺,正式從單一業(yè)務向多元化邁進。今年4月,哈啰順風車拿出5億元建立“順風綠色出行基金”,并將在五一期間針對車主、乘客開展補貼活動。
自營網約車業(yè)務的關鍵在于燒錢。不過簡單粗暴的補貼大戰(zhàn),并非騰訊布局網約車業(yè)務的唯一選擇。
隨著各地網約車新政不斷落地,對司機和車輛的準入門檻不斷提高,美團等新玩家獲得運營牌照的難度加大。就在不久前的